英文语音简明教程
李笑来 © 2024
注意:当前这篇并非终稿。它只是经过若干次修改之后,于 2024 年 2 月 4 日完成的初稿。在接下来的一年左右时间里,我可能随时会更改这篇文档的内容,虽然可能并非大幅度修改,但,每个看似微小的细节,都可能是因为极其重要所以才需要修改。 最终,这篇及其相关文字,李笑来必然会对其 “开源”。但,在最终稿完成之前,相关的文字、图片、声音文件、视频文件,都要暂时保留版权,拒绝引用。
这篇文章里有很多 “不一样” 的观点。大致罗列如下:
- 6 个基础元音
- æ 其实是长元音
- 特定辅音发声时舌尖的起始位置和姿势
- 一个定制的 English Phonetic Pangram
- 自然语音事实上是以音节为最基础单位
- 决定韵律节拍的八个字:高低起伏轻重缓急
- 一个长期被忽略的关键:停顿
- ……
虽然这些都很难对其做出什么 “版权声明”,但有必要罗列在这里以防有人洗稿。
另外,这个文档用 Typora 书写,在不得已的情况下,这篇文档的 Markdown 里掺杂着一些 HTML 代码,比如某些表格,audio/video tag 等等。
在 Github 上,audio/video tag 无法正常显示 —— 会有
Your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the audio element.
作为提示。另外,Github 上也不支持这篇文档内的链接跳转。为了阅读方便,你可能需要将文档下载到本地,用 Typora 打开,或者用 pandoc 转换成 HTML 文件之后用浏览器打开。
这个文档需要大家帮忙修订,比如,错别字、格式错误等等,可以直接提交 issue 或者 pull request —— 谢谢!
2024.02.06
音素(Phonemes)是语音中不可再分割的片段,英文的音素被分为元音辅音两大类。
1. 基础
[!Note]
1.1 与 1.2 的内容采用的是 D.J. 音标通用版本。关于美式发音的标注方法,参见 2.4。D.J. 音标广泛用于各大英语权威词典,包括剑桥英语发音词典、牛津词典、朗文当代英语词典、柯林斯 COBUILD,等等。
1.1. 元音
英文总计 20 个元音。
单元音 | 双元音 | |
短元音 | ʌ, e, ə, ɪ, ʊ, ɒ | aɪ, eɪ, ɔɪ, aʊ, əʊ, eə, ɪə, ʊə |
长元音 | ɑː, æ, əː, iː, uː, ɔː |
1.2. 辅音
英文总计 28 个辅音。
爆破音 | 清辅音 | p, t, k | |
浊辅音 | b, d, g | ||
摩擦音 | 清辅音 | f, s, θ, ʃ, h | |
浊辅音 | v, z, ð, ʒ, r | ||
破擦音 | 清辅音 | tʃ, tr, ts | |
浊辅音 | dʒ, dr, dz | ||
鼻音 | 浊辅音 | m, n, ŋ | |
边辅音 | 浊辅音 | l | |
半元音 | 浊辅音 | j, w |
1.3. 音节
也许主要是因为人类大脑结构基本相同,虽然人类各自说着不同的语言,但到了最基础层面,所有的语言竟然都有很多完全相同的特征,比如,每个音节都有且只有一个元音。
英文的词汇由至少一个音节构成,比如英文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几个词,a/an, the, of, to, for... 都是单音节词汇。有的词汇可能很长,由很多很多音节构成。在英文词典中能找到的最长词汇总计由 19 个音节,45 个字母构成:
Pneumonoultramicroscopicsilicovolcanoconiosis
ˌnumənəʊˌəltrəˌmaɪkrəˌskɑpɪkˌsɪləkəʊvɑlˌkeɪnəʊˌkəʊniˈəʊsəs
英文的音节构成大抵上有以下几种形式(其中,c 代表 “辅音”,v 代表 “元音”):
Syllable Structure | examples |
---|---|
v | a, ə |
vc | add, æd |
cv | the, ðə |
cvc | dog, dɔg |
ccv | flee, fliː |
vcc | east, iːst |
cvcc | task, tæsk |
ccvc | speed, spiːd |
ccvcc | thrust, θrʌst |
cvccc | text, tekst |
ccvccc | flexed, flekst |
如果一个单词由多个音节构成的话,那么为了能够读得顺畅、清晰且易于识别,那么其中可能会有某个音节是重音;如果音节数量更多,可能还会有某个或某些音节是次重音。一般一个词汇只有一个重音,但有可能存在多个次重音。比如 serendipity ˌserənˈdɪpɪtɪ
。之前的那个 19 个音节构成的词汇,其中有 7 个次重音,1 个重音。
从音节长度上来看,与大多数亚洲语言相比:
英语的音节几乎总是相对更长。
首先,英文音节中的元音,可能是长元音和双元音,而亚洲语言音节中的元音 —— 中文里 的 “韵母”,日文韩文里的 “母音” —— 都是等长的。
这是元音之间的比较,我们再看看辅音之间的比较。
亚洲语言的音节几乎没有两个辅音作为开头的情况,在英文中这种情况却非常普遍。亚洲语言的音节同样没有两三个辅音作为结尾并且还要发声清晰的情况,在英文中这种情况同样非常普遍。每个辅音都要发声清晰的话,就会占用一定的时长。比如,上面表格中的最后一个例子,flexed, flekst
,整体只是一个音节,可即便这一个音节中的元音 e
是短元音,整体发声时它也比任何一个亚洲语言中的 “字”(同样是一个音节)都长。
2. 基础讲解
2.1. 元音
英文元音总计 20 个。
流行的教科书里通常不会把 æ
列为长元音,可能是因为 D.J. 音标在 1917 年最初发表的时候,Daniel Jones 并没有为它加上一个长元音符号,不是 æː
, 而是 æ
,这也很容易理解,毕竟 æ
已经和 e
看起来已经并不相同…… 但,无论如何,æ
的确是短元音 e
的更长版本。
ʌ, e, ə, ɪ, ʊ, ɒ
这 6 个短元音,就是英文元音基础元音,它们就好像是 “根” 一样,因为剩下 16 个元音要么是它们略有变化的更长版本,即,长元音 —— ɑː, æ, əː, iː, uː, ɔː
,要么是它们的组合版本,即,双元音 —— aɪ, eɪ, ɔɪ, aʊ, əʊ, eə, ɪə, ʊə
。
[!Important]
所谓的 “略有变化”,指的是,
ʌ/ɑː
、e/æ
、ɪ/iː
、ə/əː
、ʊ/uː
、ɒ/ɔː
这六组对应的短元音和长元音,从细节上来看,其实都不是同一个音的长短不同的两个版本 —— 它们在发声时口腔内气流共鸣位置都各不相同(2.1.1)。
2.1.1. 口腔内气流共鸣位置
不同的元音在发声时,“口腔内气流共鸣位置” 不同(未收录双元音)—— 这也是 D.J. 音标的作者 Daniel Jones 的研究成果(插图参考 Wikipedia 重新绘制):
请注意,虽然 Daniel Jones 的工作非常伟大,但最终,那只是一种 “近似描述的尝试”,而不是一个 “标准”。而英文的地方口音又多,各个地方都不太一样。以下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地区的人说英语时的元音口腔内气流共振位置:
首先,每个人的发声习惯都各不相同,并非全世界所有的人都用完全相同的 “口腔内气流共鸣位置” 说出同样的元音。与此同时,人们在识别他人语音的时候,我们的大脑并不是对每个音素不同层面的各个参数进行对比分析而后才能识别,而是通过几个粗略的模式对比去完成识别,并且,还会参照一些音素之外的东西,比如,上下文(4.1)。
[!note]
2022 年 OpenAI 发布的语音识别转换文字模型 Whisper 语音识别之所以前所未有地速度更快,准确率更高,更多基于它的算法对语音内每个词对应的上下文分析(主要通过各种类型的 “模式识别”),而不仅仅是对各个的音素识别。在此之前,大多数语音识别模型更多只是基于对音素的分析,所以速度慢,准确率也不高。
在练习的时候,把所有英文元音的 “口腔内气流共鸣位置” 尽量靠后就对了 —— 尽量往后移,感觉上移到接近喉咙的位置 —— 这是因为,亚洲语系的元音在发声的时候,“口腔内气流共鸣位置” 每一个都相对更为靠前。
凡是和母语发声方式不一样的地方,就是语音塑造的重点。
怎么做呢?仔细听以下 3 个 ɑ
音的不同变体,随后多揣摩多尝试(音频来自 Wikipedia)就会了:
- 气流共鸣位置靠前:
- 气流共鸣位置居中:
- 气流共鸣位置靠后:
2.1.2. ʌ
/ɑː
美国人在发这个音的时候,干脆完全是 ə
。也就是说,对美国人来说,短元音只剩下了 5 个,而不是英国人习惯的 6 个。比如,encourage 这个词,英国人读作 ɪnˈkʌrɪdʒ
,美国人读作 ənˈkərɪdʒ
—— 他们倾向于把一些非重音音节里的 ɪ
读作 ə
。
美国人在读这个长元音 ɑː
的时候,常常会在末尾加上一个 r
,所以,在专门为美式发音设计的 K.K. 音标里,常常直接用 ɑr
标注。
2.1.3. e
/æ
有些词典,针对美式发音,常常会用 ɛ
标注 e
这个音。
æ
相当于是 e
的更长版本。虽然 æ
后面没有长元音符号 ː
。但,它其实应该算作 “长元音”。亚洲人在读这个音的时候,都能做到把嘴巴张得更大一点,但,都会不由自主地将它读成更短的版本。这里有两个要点:
- 音拉长一点
- 嘴张大一点
其中,第一个要点相对更为重要。你可以多试试这两个词,apple ˈæpəl
,banana bəˈnænə
,并刻意把其中的 æ
拉得更长一点。
2.1.4. ə
/əː
美国人在读这两个音的时候,常常会在末尾加上一个 ʳ
,但,也不是每一次都会加上 ʳ
。比如,worker 读作 wəːkəʳ
,而不会被读成 wəːʳkəʳ
。
初学者容易矫枉过正,遇到这两个音就加上 ʳ
,比如,可能会把 focus 读成 fəʊkəʳs
。
有些词典,常常会用 ɜ
标注 ə
这个音。另外,针对美式发音,əʳ
会被写成 ɚ
,əːʳ
会被写成 ɜː
或者 ɝ
。
注意,在连贯的自然语音中,很多非重音音节的元音,都有被简化成 ə
的倾向,尤其是 ɪ
。比如,individual, ˌɪndɪˈvɪdʒjʊəl
,实际上会被读作 ˌɪndəˈvɪdʒəwəl
—— jʊ
也变成了 ə
,而后 ʊ
和 ə
之间有个加音 w
(2.2.12)…… 事实上,现在已经有很多词典干脆直接标注成了后者。
2.1.5. ɪ
/iː
这一对元音,不只是长短的区别。 ɪ
常常被认为实际上并不完全是长元音 iː
的更短版本,它更像是 e
和 i
之间的一个音,发声时 “口腔内 气流共鸣位置” 相对于 iː
略微靠后。听起来很像是更短版本的 eɪ
……
但,有个细节,ɪ
在词汇末尾的时候,更倾向于像是 iː
这个长元音的更短版本,i
。
Daniel Jones 去世之后,Alfred C. Gimson 接受了他的工作,于 1977 年发布了 D.J. 音标第 14 版。引入 ɪ ʊ ɒ ɜː
等符号取代之前使用的 i u ɔ əː
。
1997 年,Peter Roach 再次接手,English Pronouncing Dictionary (EPD) 更名为 Cambridge English Pronouncing Dictionary (CEPD),并发布 D.J. 音标第 15 版。除了引入能够标注美式发音的 ɝ, ɚ, t̬
之外, 还特意修改了词汇末尾的 ɪ
,将其统一改成了 i
。也就是说,happy 不再被标注为 ˈhæpɪ
,而是 ˈhæpi
。与此同时,大多数词典所配的真人发音示范,都相应地做了修订。
反复听一下剑桥词典为 responsibility 这个词录制的真人发音示范:
UK
US
2.1.6. ʊ
/uː
这一对元音,地球上的任何语言都用,并且还几乎是一模一样地用,所以,大家读起来都不费劲。只有一个细节值得注意,英文里长元音 uː
相对于短元音ʊ
嘴形缩得更小,嘴唇相对更加略微凸出。
2.1.7. ɔ
/ɔː
这一对元音在发声的时候,嘴唇动作非常明显,嘴唇得形成一个小的圆形之后开始发音。另外,ɔː
可能会被美国人读成 ɔʳ
,更像是双元音 ɔᵊʳ
—— 但,再一次,还是不一定都如此,需要逐个核对。
另外,D.J. 音标最初的时候短元音用 ɔ
,长元音用 ɔː
。但,后来短元音 ɔ
开始使用笔划上闭口的 ɒ
。
2.1.8. aɪ, eɪ, ɔɪ, aʊ, əʊ, eə, ɪə, ʊə
亚洲语系基本上都没有和英文一样的双元音。韩文日文的母音和中文的韵母虽然都有少数由两个基础音素构成的组合音,但,它们和英文的双元音不同的地方在于,它们都是和其它韵母或者母音等长的,而不是像英文双元音的长度那样几乎是短元音的两倍。
比如,当中国人说 “太累了” 的时候,“太”(tài
)这个字的 “韵母” 就很接近英文的双元音 aɪ
;“累”(lèi
)这个字的韵母就很接近英文的双元音 eɪ
…… 但,它们很不一样,英文的双元音就是更长。
英文的双元音,都是两个元音的组合。它们都是从第一个元音滑向第二个元音,所以,它们从长度上来看,相当于是长元音;节奏在感觉上大抵是乐谱里的 “一拍里均放着三个等长音符的三连音”,前一个基础音素更长一些,后一个基础音素相对较短。
在读它们的时候,同样要注意 **“口腔内气流共鸣位置” **,要尽量靠后,但更为重要的是,要把它们读得足够长 —— 要占用两个元音的发声时长,并且足够饱满。
亚洲人常常会把所有双元音都读成单元音的长度。不仅如此,他们也常常会不由自主地把很多长元音也读成相应更短的版本。这是因为在亚洲语系往往以字(而不是词)为最小单位,而后,每个字都是单音节,每个音节里的元音(比如,中文中的 “韵母”)都是等长的。
另外,有 3 个双元音里有 ʊ
这个音,aʊ, əʊ, ʊə
—— 若是不配合着嘴唇的动作,就读不准它们。而剩下的 5 个双元音,aɪ, eɪ, ɔɪ, eə, ɪə
都是在嘴唇几乎不动的情况下完成的,全靠喉咙部位的动作。
[!Note]
在 D.J. 的某些版本里,
əʊ
,也被写作oʊ
—— 所以现在也有一些词典用的是oʊ
。我的个人看法是,写作əʊ
相对更合理,因为o
并没有在 6 个基础音素里出现过。
2.2. 辅音
相对来看,影响理解的不正确发音,更多来自元音而不是辅音。每个音节都有且只有一个元音。如果一个音节是一个细胞的话,那么,其中唯一的元音,就相当于是它的细胞核。虽然 “辅音” 常常被认为是 “地方口音” 的主要根源,但实际上,最影响 “信息交流顺畅” 的,其实是 “元音错误”。相对来看,“辅音错误” 常常除了会显得有明显的 “口音” 之外,并不影响交流。
好莱坞动作明星阿诺德·施瓦辛格的母语是德语。哪怕他已经在美国生活多年,期间还当过州长,一直拍片并四处演讲,可迄今还有严重的口音。他常常自嘲,说 “自己的口音和自己的胸肌一样厚重”(Be Useful: Seven Tools for Life 2023)…… 但是,如果仔细对照一下的话就会发现,他的元音大多都相当正确,他的口音其实主要是辅音造成的,但那口音完全不影响他的表达和听众的理解。
也正因如此,辅音反过来也成了一个重点。每个语言都有自己相对独特的辅音发声方式,以及独特的辅音与元音的组合方式。即便是母语和英语看似共有的辅音,也可能有细微的差异 —— 而那些差异就是 “地方口音” 的来源。想要去除地方口音,想要重塑我们自己的语音,我们的确需要在辅音上下狠功夫。
我们没办法分析所有语言与英语的不同。以下更多以中文普通话与英文的不同为例作为讲解。但原理都是一样的,让我们重复一遍:
凡是和母语发声方式不一样的地方,就是语音塑造的重点。
[!Important]
其实,这个文档中的每一个小节,你都有可能需要自己补充。因为即便是中文普通话,也有很多地方口音。根据你原本的口音不同,你需要仔细分析自己每一个音的发声方式,找到需要修正或者调整的地方。如果你是日本人,就需要认真分析每个音素与日文相似发音的具体不同;如果你是韩国人,就需要认真分析每个音素与朝鲜语相似发音的具体不同…… 总之,一定要把这个文档变成针对自己的个性化文档。
2.2.1. p, b, m, n, f, k, g, h
这几个辅音,中国人读得都很正确,因为它们在两种语言里的发声方式都差不多。
但中国大陆地区的人也有个小问题。因为小时候学过中文拼音,习惯了这么读这些声母的:bo, po, mo, fo, ge, ke, he, ne
,写作 D.J. 音标的话,就是,bə, pə, mə, fə, gə, kə, hə,nə
……
于是,老的习惯一不小心就会冲进新学的语言,总是不由自主地在这些音后面加上一个 ə
…… 比如,很多人总是把 please 读成 police。
2.2.2. f
, v
f
这个辅音,对中文普通话的使用者来说毫不费力,因为中文普通话里有这个声母。韩国人在说 f
的时候就很吃力,因为朝鲜语中没有这个音,他们会一不小心就用 p
去替代 f
,把 photo 读成 pəʊtəʊ
。
但是,这个清辅音 f
的浊辅音版本,v
,就是中文普通话里没有的了。所以需要 “新学” 并且还得 “专门练习”,不能用近似的 w
替代。比如,不能把 every 读成 ˈewərɪ
。朝鲜语也没有这个音,所以韩国人常常会用 b
替代,把 video 读成 ˈbɪdioʊ
。
f
和 v
可能对中国南部地区的一些人会造成困难。需要反复练习一个原本生活里没用过的发声方式: “上牙齿接触下嘴唇之后再开始发音”。
事实上,有研究表明,“母语中不存在的音” 和 “母语中存在类似音” 相比,学习前者更加容易。这和人们的感觉相反。因为前者生学只要靠硬练就可以了,但遇到后者,人们常常会神不知鬼不觉地借用自己母语中存在的类似音。所以,千万不要误以为自己永远发不出某个音,只要不断尝试,早晚可以做到。但,绝不能养成用近似音替代的习惯。
Flege, J. (1995). "Second language speech learning: Theory, findings and problems". In Winifred Strange (ed.). Speech perception and linguistic experience: Theoretical and methodological issues. Baltimore: York Press. pp. 233–277
2.2.3. m, n, ŋ
m
在音节末尾的情况,对中文普通话使用者来说,没有任何难度。能准确说中文普通话的人,也都可以分清楚音节末尾的前鼻音 n
和后鼻音 ŋ
之间的区别。对中国南部地区的一些人就困难了,他们说普通话的时候就分不清楚前鼻音和后鼻音,比如,“英雄”,会被说成 yīn xión
,而不是 yīng xióng
。这没什么别的办法,只能硬逼着自己生学硬练后鼻音的发声方式。
前鼻音 n
随后跟着软腭音 k
的时候,会自然变成后鼻音,读作 ŋ
,比如 tank,词典里的音标通常也直接标注成 tæŋk
。
ŋ
在词汇末尾的时候,若是后面跟着个元音开头的音节,经常会被读成 n
,与后面的音节连读,比如:
- going out ⭢
goʊɪn aʊt
- sing a song ⭢
sɪn ə sɔŋ
- wrong idea ⭢
rɔn aɪˈdiə
- thinking of ⭢
ˈθɪŋkɪn əv
2.2.4. t, d, s, z; ʃ, tʃ, dʒ
t, d, s, z
这 4 个辅音,是中文普通话使用者必须调整的重点。它们在中文普通话里都有近似版本,所以,它们在两种语言中那微妙的发声方式区别会很容易被忽视。但,那一点点的差别却极大地影响整个 “音质” —— 因为这 4 个辅音以及直接受它们所影响的 ʃ, tʃ, dʒ
,总计 7 个辅音, 在英文语音中所占的比例实在太高。
t, d, s, z
这四个辅音的发声关键,在于它们发声时起始的 “舌尖位置”。
在中文普通话里,t, d
这两个声母发声时起始的 “舌尖位置” 贴在牙齿上;s, z
这两个声母发声时起始的 “舌尖位置” 接近牙齿,但留了个空隙以便气流通过。你可以试着用中文普通话说一遍 “我踢死你” wǒ tī sǐ nǐ
。
在英文里,t, d,
这两个辅音发声时起始的 “舌尖位置” 贴在牙齿和牙龈分界再往后一点点(如上图所示),而不是在牙齿上。而 s, z
这两个辅音,发声时起始的 “舌尖位置” 是同样的,但留了个空隙以便气流通过。
而 t, d, s, z
这四个辅音发声时起始的 “舌尖位置”,同样影响基于它们的另外三个辅音,ʃ, tʃ, dʒ
…… 比较有趣的是,中文的普通话里 恰好有对应的 “卷舌音”,sh, ch, zh
。找对发这三个声母发声时起始的舌尖位置,从那里开始读英文的 t, d, s, z
就对了。只不过,有一点点的区别,中文的 sh, zh
舌尖顶着上颚,同样的方式读出来的是英文的 ʃ, dʒ
。而英文的 s, z
离上颚还有一点距离,但,不像中文的 s, z
那样靠近牙齿。
对中文普通话使用者来说,必须为这几个辅音学习新的发声方式。可以用 students ˈstudənts
这个词作为起步反复练习。以后随时注意这些辅音发声时起始的 “舌尖位置”。
2.2.5. t, d
t
和 d
在英文语音中出现频率实在太高,乃至于我们不得不格外注意有关它的细节。
2.2.5.1. 省音
t
和 d
之后直接跟着辅音的时候,它的舌尖动作完整,但,不送气流,所以我们听不到它。有人把这种现象叫做 省音(elision);但,这种说法容易产生误导 —— 听不到不意味着说没有,它是一个 “看不见” 甚至 “听不到”,但 “的确存在” 的停顿。t, d
的那个位置会有个细微的停顿 —— 有时,即便舌尖动作并不完整,但那个停顿依然在 —— 通常会被非母语使用者直接忽视。
postcart, 不是 poʊsˌkɑrd
,而是 ˈpoʊs·ˌkɑrd
—— 这里的 ·
代表那个极短 的停顿。同样,hotdog, 不是ˈhɑˌdɔg
,而是 ˈhɑ·ˌdɔg
;partner,不是 ˈpɑrnər
而是 ˈpɑr·nər
;hard-nosed, 不是 ˌhɑːˈnoʊzd
,而是 ˌhɑːr·ˈnoʊzd
。
2.2.5.2. 叠音
这不是 t, d
才有的现象。
上一个音节末尾的辅音和下一个音节开头的辅音相同的时候,叫做叠音(geminates)。在连贯的自然语音中,这两个辅音就只发声一次 —— 但听起来的时候,有可能感受到前一个辅音存在造成细微停顿。它从机制上来看,其实和省音(2.2.5.1)一样。其实哪怕相邻的两个辅音相似的时候,也会发生同样的现象。
比如,at that time, 不是 ət ðæt taɪm
,而是 ə·ðætaɪm
—— 第一个 t
由于后面跟着一个辅音,于是产生了省音(2.2.5.1),听不到了,但,该有的停顿却依然在,在这里我们用 ·
代表那个停顿 ;而后,第二个 t
与 第三个 t
是叠音,这两个 t
只发声一次。再比如,a bad day, 不是 ə bæd deɪ
,而是 ə bæ deɪ
。
2.2.5.3. 同化
t
为末尾的单词,遇到 ju
开头的单词,连起来读的时候,t
往往会变 成 tʃ
;而 d
遇到 ju
的话,d
会变成 dʒ
。这种现象被称为同化(assimilation)。最常见的比如,Don't you? dəʊn tʃju?
;以及,Would you? wʊ dʒju?
这里的关键在于,t, d
发声时起始的舌尖位置如果放对了(2.2.4),它与后面的 ju
连起来的发声就只能如此。
2.2.5.4. 弹舌音
t
被夹在两个元音之间的时候,可能是单词之内,也可能是单词之间,它会变成所谓的弹舌音,往往被标注为 t̬
,被称为弹舌音 (alveolar flapping t) —— 听起来非常接近 d
。这种情况在英文语音中出现的情况实在太多,比如,beaten, bottom, butter, daughter, water, written, how about it, here at our university, not at all, set it up...
2.2.5.5. 击穿
很多美国人在 t
这个音上还有另外一个特殊的习惯,t
跟在 n
之后的时候,美国人说话的方式会让我们听不到那个 t
,即所谓的击穿(dropping)。比如,他们说 interview 的时候你听到的可能是 ˈɪnəˌvju
, 他们说 international 的时候,你听到的可能是 ˌɪnəˈnæʃənəl
。另外一个更常见被击穿的音是 h
(2.2.8)
2.2.6. tr, dr, ts, dz
tr/tʃ
声音上很接近,它们发声时起始的舌尖位置相同,但舌尖姿势略有不同。tr
是舌尖顶着上颚(贴在牙齿和牙龈分界再往后一点点 2.2.4),tʃ
是紧挨着舌尖的那一小部分舌面贴着上颚。dr
和 dʒ
的区别也是如此。
事实上,很多母语使用者也不太区分 tr/tʃ, dr/dʒ
。有很多英语词典会把 tree 的音标直接标注成 tʃiː
,driver 直接标注成 ˈdʒaɪvər
……
倒是很多欧洲人基于自身母语的习惯,对它们有自然的区分,因为在他们的母语里,tr
和 dr
是分开连续读出,比如,tree,俄罗斯人或德国人会把它读成 t·riː
,其中的 r
会用齿龈颤音;再比如,driver,会被他们读成 d·raɪvə
,其中的 r
同样会用齿龈颤音。
ts
和 dz
发声时起始的舌尖位置和 t
以及 d
一样。ts
很像中文普通话拼音里的 c
,只不过,发生时起始的舌尖位置不在牙齿上。dz
,只要是调整好 d
的发生时起始的舌尖位置(z
的舌尖位置也是同一个地方),就不会有任何问题,dz
实际上也的确听起来和 z
没有区别。
2.2.7. sp, st, sk
p, t, k
这三个清辅音对应着三个浊辅音: b, d, g
。
需要注意的是,p, t, k
这三个清辅音在 s
之后的时候会发生 “浊化” 现象。
- speak
spiːk
实际上读作sbiːk
- student
ˈstudənt
实际上读作ˈsdudənt
- school
skuːl
实际上读作sguːl
2.2.8. h
h
这个音单独发声的时候,大家都没问题,但有个另外的细节需要注意。
h
前面有另外一个辅音的时候,h
常常会被 “击穿”(Dropping)。比如,Was he hurt? 三个单词分开读,应该是 wɒz hi hərt?
在连贯的语音中,会被读成 wzi həːt?
—— h
不见了,被击穿了。再比如,let him,会变成 let̬ɪm
(2.2.5.6),又比如,household 这个词听起来更像是ˈhaʊˌsoʊld
……
2.2.9. θ, ð
θ, ð
这两个辅音,学校里常见教材一般都强调说 “一定要把舌尖夹在齿间”。其实不一定要那么严格,实际上,舌尖即便没有伸出到 齿外也可以,只要 “舌尖贴到上齿之后开始发音” 就可以了。
2.2.10. r
r
这个辅音原本不难,但,美式英语有个独特之处造成了困难。它的难度并不在于发音起始的 “舌尖位置”,而是 “舌尖姿势”。英式英语中,r
只有一种 “舌尖姿势”,舌尖向前贴在上颚;可在美式英语中,rock rɔk
是舌尖向前的,但,card kɑːʳd
的舌尖姿势却是后卷的。
2.2.11. l
l
这个辅音,和 r
一样,在元音前后都有出现的可能 —— 亚洲语言里多少都有 r
化音,所以,r
在元音之后的情况对亚洲人来说都不是问题。难点在于 l
在元音之后的情况 —— 这种情况在亚洲语言里几乎不存在。
难点在于 l
在元音之后的情况。比如,individual ˌɪndɪˈvɪdʒəwəl
这个词,或者更简单的单音节单词,girl gəːl
,元音后的 l
常常会被忽略。
关键在于,元音之后的 l
有一个完整的舌尖动作,在发完 ə
这个音之后,舌尖会被推上去直至贴到上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