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内容

2. 成年人的困境

大家都知道学好一门外语肯定有说不尽的好处…… 但,到最后绝大多数人都失败了。在学校里的更惨,十几年的青春就那么消耗掉了,钱也花了不老少,离开学校的时候,别说第二语言能不能用了,连母语都没弄明白,写不出一篇像样可发表的文章,更别说大受欢迎的文章了 —— 甚至,连一份租房合同都有可能看不全看不懂乃至于最终要因为能力上的欠缺而蒙受金钱上的损失。

没必要花更多的时间精力,尤其是我们那宝贵的注意力,去抱怨责怪或者批评那我们不得不选择的教育体制。其实,全世界都一样,两三百年前发明的现代教育体制,早已跟不上时代,在最近的三五十年里,它们做得最成功的只不过就是自证无能。

成年人学外语的确面临相对更大的困难。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

头脑越复杂的人学习越困难。

反过来,头脑简单的人学外语竟然更快更简单…… 为什么呢?因为他们头脑简单,所以,他们想说的话都相对很简单,学起来当然也更容易。头脑复杂一点的人呢?觉得见面打招呼说 “Hello!” 离开的时候说 “Goodbye!” 算不上是什么说外语。他们想要说的话相对更难表达,意义更深,篇幅更大,结构更复杂,逻辑更严谨…… 起码,他们不大可能满足于只说几个词而已,他们想把某件事儿或者某个想法说清楚 —— 可这相当于说,不仅是突然之间,也是不知不觉之间,他们把自己所面临的难度提高到几乎不可能的地步。

正是这一点,构成了绝大多数成年人学外语的最大障碍。

反过来,小朋友在语言习得的时候,显得那么轻松,不费吹灰之力,其实也主要是出自同样的原因。因为他们的头脑相对更简单,与此同时,需要表达的内容相对少很多…… 并且,他们还没有负担,万一表达不清楚,他们会没有任何负担地换另外一个方式;另外,也没有人会怪罪他们表达不够清楚;如果语言不够的话,就肢体表达…… 如果还不行的话,下次再说。

成年人在说话的时候,除了发音过程中音素上的问题之外,其实还要面临并处理更多更复杂的问题。他们想要用更准确的词汇表达。比如,针对 “想” 这个动作,他们可能有很多选择,根据 Roget's Thesaurus,词汇丰富的人需要在以下 24 种说法里选择一个当时最为恰当的词汇:

  • appreciate
  • believe
  • cerebrate
  • cogitate
  • conceive
  • consider
  • consult
  • contemplate
  • deliberate
  • digest
  • discuss
  • dream
  • fancy
  • imagine
  • meditate
  • muse
  • ponder
  • realize
  • reason
  • reflect
  • ruminate
  • speculate
  • suppose
  • weigh

不仅如此,他们拥有更多的语法知识,所以可能需要选择一个恰当的句型;他们能够识别应用环境,所以,在日常对话中使用一种腔调,但做学术报告的时候使用另外一种腔调;到最后,每个人都有不一样的风格,不同的词汇库,以及独特的表达法。也就是说,语言能力越强的人,在学外语的时候遇到的障碍越多,到最后有很多甚至可能是无法逾越的障碍。

比如,使用语言考究的人,在说话的时候,会不知不觉有意无意地使用很多比喻甚至隐喻 —— 问题在于,隐喻这个东西在各个文化中很可能是非常不一样的,虽然也有一些人类通用的隐喻。

人们常常意识不到自己正在使用隐喻,因为比喻和隐喻实在是语言使用过程中再普遍不过的现象。有些隐喻是全球通用的,比如,生命/旅程,时间/金钱,爱情/火焰,知识/光明……

然而,有很多常见且又重要的比喻和隐喻其实并不通用,各个文化之间完全不一样的。中国人用英语形容一个人笨,说 “笨得跟猪似的”…… 其它文化的不见得听得懂 —— 他们可能会非常疑惑,“嗯?猪很聪明啊!你什么意思?” 猪,在生物界相对来看是非常聪明的动物,它们的智商可能仅次于海豚 —— 西方的纪录片里一直在普及这个知识。中国人习惯了用 “猪” 形容 “笨”,是因为大家从小就看过《西游记》,猪八戒是里面最笨的一个角色。另外,猪比狗聪明,可问题在于,猪的表现力相对太差。

同样,用 “鸳鸯” 指代 “忠贞的爱情”,也基本上是中国文化的专属现象。其实呢,鸳鸯更换伴侣非常频繁,它们之间的所谓恋情有时只能持续几十分钟而已,只不过,从人类的角度,鸳鸯们都长得一模一样。

再比如,另外一些人说话的时候,已经习惯了使用一些更为高级的技巧。他们会想办法在句末押韵。当我写中文的时候,我会说,“学会了这种方式,以后就真的所向披靡,无往不利”。用英文说的时候,如果也要押韵的话,那么我就得使用完全不一样的词汇或者意向。比如,“Once you master this style, you'll be unstoppable, successful in every trial.

更为普遍的是,我们说的每一句话,其实都来自于已有的输入。随着年龄的增加,已有的输入会越来越多,为我们提供越来越多越来越准的选择。比如,当我用中文说,“如果我没记错的话,……” —— 这是一个很常用的句型。当我用英文表达的时候,我会说,“If my memory serves me well, ...” 这是因为我的记忆之中有这样的选择供我使用。如果我过往的英文输入恰好没遇到过这种说法,我大概只能生硬地说,“If didn't recall incorrectly,...” —— 然而,这恰恰构成更高的难度,因为将外语的已有输入提高到母语的已有输入水平,显然对成年人来说更难,并且,弄不好越来越难。

你可能没有想到的是,当我们在第二语言习得这个领域中提起 “成年人” 的时候,群体范围不一样,在这个领域中,6 岁以上,就已经算是成年人了……

小朋友 6 岁左右的时候,别管他们是否能够识字写字,他们都已经有足够的词汇量了,不是吗?并且,他们每天嘴里说的,绝大多数不仅都符合他们所在的文化中通用的表达方式,并且,基本上没有什么语法错误。

所以,这时候他们已经相当完整地具备我们之前定义清楚的基础语言能力了。不仅如此,他们也会不知不觉地使用各种修辞,比如类比甚至押韵,更为严重的是,他们早就在不知不觉之间习惯了大量事实上基于特定文化的隐喻 —— 不是他们故意学的,那只是浸泡的结果,文化上的全面浸泡。正如他们能在没上过语法课没读过语法书的情况下依然可以说没有什么语病的句子,也是浸泡的结果,正确语境的全面浸泡。

他们也拥有了相当惊人的逻辑思考能力,甚至,有些小朋友提前学会了基础文字,若是再有台联网的电脑,会用搜索引擎,他们说话旁征博引也就一点都不奇怪了,不是吗?

他们基础语言能力之外,能与基础语言能力组合着使用的各种能力越强,他们学外语的难度就越高 —— 因为每一个额外的能力都会增加用另外一种语言同等效用地表达的难度。额外叠加的能力越多,难度就越是呈几何级数地增加。

6 岁就已经出现这种情况了,16 岁呢?26 岁呢?36 岁呢?—— 当然,有些人 16 岁之后,我们之前提到过的那些能力从未真正进一步发展过,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也不见得一定是坏事,起码,他们学外语的难度并没有增加,或者说相对较低…… 又当然,在那种情况下,学外语干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