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内容

漏斗设计

现在你早就知道了,真正的困难的,不是 “外语” —— 实际上无论什么 “科目” 都一样,真正困难的,是 “专注”,“持续专注”。“每天至少三小时” 起初的时候,的确相当困难。而 “一年内至少一千小时的注意力投入”,最难的是早期 “一百小时的注意力投入”。

多少次你 “下决心重新做人” 到后来 “不了了之”?

“健脑” 的核心就是 “注意力投入”。而所谓的 “不了了之”,从这个层面上来看,只不过是 “注意力投入失败”。即便是主观上的确想投入,客观上那注意力却最终转向了其它的地方,更令人恼火的是,它竟然流到了最没必要的去处。

“流” 这个字还挺恰当,因为 “注意力” 就好像是流出来的水,落到桌面上,会摊成一片,若是它接到漏斗里,就会形成一个 “方向”,所有的水都会流向特定的方向 —— 至于那水最终都流到哪里,看漏斗的 “出口” 指向哪里。我想,我们应该为我们的注意力设计一个 “漏斗”。

漏斗的关键,入口大出口小。

这就是为什么 “启动任务” 中,一上来就是 “开口说” 的根本原因 —— “开口说”,就是我们为 “学外语” 这个 “大入口” 而特意设计的 “小出口”。必须 “一上来就开口说”,然后,“一直说”,甚至,“不说不算数”。

“开口说” 的一个好处是,这个任务所占用的感官足够多。必要的全占用了。

“开口说” 既占用了听觉也占用了视觉,与此同时,还要协调口腔里的若干个器官,嘴唇、舌头、咽喉…… 并且,为了发出一些自己从来不习惯发出的声音,大脑在忙乱之下还要创建新的神经元间连接…… 更为重要的是,在这过程中,“元认知” 会不断提高,能越来越清楚地 “意识到” 自己的准确与否,不断调整 —— 换言之,大脑在不断地调节它自己。

所以,无论是 “跟读”、“朗读”,还是 “背诵”,以及随后的 “脱稿”,都是很容易通过 “尽量占用更多的器官和感官” 达到 “屏蔽外部刺激” 的效果,最终 “迫使自己注意力集中”。

于是,我们的 “注意力” 就好像流出来的水被 “漏斗” 接上了一样,反正它 “开口足够大” —— 用外语 “说己想说”;“出口足够小”,“开口说” —— 这也占用了几乎所有必要的器官和感官,相当于 “出口对得足够准”,只集中于当前的任务。

所有人的 “反馈” 都一样…… “那么多年来从来没有这么高密度地开口说”,甚至苦笑说,“没一会儿练得脸都疼”。总之,很累,很麻烦,很不适应…… 我的反应是,“那就对了” —— 若非如此,那就毫无效果。

除了 “必须开口说”,“不说不算数” 之外,还要养成一个重要的习惯:

无论学什么,都要 “把它设置成一天里的第一个任务”。

为了学习,早睡早起”,就是出于这样的目的进行的设计。很多人以为 “把它设置成首要任务” 就可以了…… 错!必须是 “第一个任务”。不要小看这一点点细微的差异,这个差异实际上非常微妙。

每天你一觉睡醒的时候,大脑接收到的外部刺激天然就少,少到几近于无。这样的时候,“把所有的注意力都投入进去”,最没有负担,成本最低,难度最小,压力为零。

随着时间的推移,你的大脑接收到的刺激越来越多。每个人在每天清醒的时段里,总计要做出大大小小总计 35,000 个决策,虽然其中的绝大多数都是 “鸡毛蒜皮”,但,每一个都是耗费精力的,到了临近睡觉的时候,会有总计大约 122 个决策是迟疑的 —— 这些迟疑的决策,即,所谓的 “纠结”,是一直在消耗你的注意力的,那可不是 “瞬间消耗”,那可是 “持续消耗”,大脑扛不住的……

也就是说,从醒来压力几近为零开始,到了睡觉之前,大脑的状态就是几近崩溃,必须休息 —— 这也是为什么天下最痛苦的事情之一是 “失眠”,有什么痛苦比大脑的痛苦更让大脑受不了?

很多人没想到的是,“为了学习,锻炼身体”。不一定是剧烈的运动,但,白天一定要有一定的运动量,哪怕是 “散步一小时”,都是必须必要的。在《学习的真相》里,我们曾经提到过:

我们可以把我们的整个身体看作是为大脑提供能量的 “充电电池”……

如果你的 “电量” 不够,那不就全完了吗?在《专注的真相》里,我们也提到过,很多人不知道 “最应该专注的地方是放松和睡觉”,因为那就是在给自己 “重新充电”。白天的时间里,有足够的运动,足够的放松,晚上就可以睡得踏实;晚上睡得踏实,早上醒来就精力无比充沛,良性循环。

完全不用担心自己的学习效果,也根本不应该有什么 “心理负担”。因为这是铁律,只要 “一年内至少一千小时的注意力投入”,我们就可以学会任何事情,没什么例外 —— 就算不是天才,就算没有天分,也能超越八九成以上的人群。

只要你睁开眼睛观察一下周遭就知道了,看起来也没什么了不起,但,绝大多数人就是做不到,甚至也没想到过要做…… 甚至,不用看看周遭,看看过去的你自己就足够了吧?

他们的绝大多数时间都是空洞的,是 “没有被注意力填充的时间”。时间一秒一秒地流逝,他们在干嘛?他们的注意力在哪里?他们在找方法,他们想速成,他们在纠结在焦虑,然后他们注意力早就被反复劫持也并不自知…… 而时间呢?对你我他都一样,时间它自顾自地流逝。他们也许同样需要 “鼓励”,可问题在于,别人一鼓励他,他就说那是 “毒鸡汤” —— 说实话,这也是颇令人惊讶且常常令人慨叹的事情。

然后,还有一个,“为了学习,甘于放弃”。“选择” 意味着 “放弃”。痛苦来自于 “既要又要还要”。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注意力” 就是天下最稀缺的资源,也是我们每个人最宝贵的资源。按照重要性和稀缺性排序的话,“注意力 > 时间 > 金钱”,所以,我们应该,也只能,以最严格的标准去对待消耗我们注意力的事情。

无论学什么,只要开始行动,那么在随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它都是我们 “注意力的几乎唯一去处”,我们恨不得时时刻刻拿着一个 “漏斗” 接住所有的注意力,而后将其导向我们正在学习的那个任务上。社交活动很必要,但,在这个期间,只能暂时靠边站。日常娱乐也很重要,但,在这个期间,必须靠边站。

古人的说法是 “闭关修炼”。说实话,“把自己关起来”,是格外有效的策略。只是,很多人舍不得这样对待自己。然而,对那些并不懂得如何 “自学” 的人来说,这一点需要从另外一个角度深入讲解。

“学” 很多的时候,的确是一种 “社交活动”(Social)。注意,“学” 只是整个 “学习”,总计 “学”、“练”、“用”、“造” 四个环节中的第一个而已。大家一起学,感觉上动力更足。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常常为了学习效果更好,线下线上都寻找并加入学习社群的原因。有问题,有人可以帮忙,有成绩,有人可以显摆,都是很幸福的事情。更为关键的是,可以看到很多 “榜样”。“榜样” 的力量是无穷的,因为 “榜样” 散发着 “信息素”,告诉我们更多 “真实的可能性” 的存在,激发 “我也应该行” 的动力。

然而,很少有人提醒,“练” 只能是 “私人的”、“私密的” 活动(Private)。夸张的情况下,“练习” 还可能 “扰民”,比如弹钢琴吊嗓子什么的。

“学” 虽然也许可以一起,但,“练” 却只能私下自己使劲。这没办法,因为 “学” 并不难,大多数人做不到的其实是 “练”。老师台上讲一分钟就可以的事情,你回去可能需要 “练” 上不知道多久才够。与此同时,“练” 这个东西,往往没有什么 “共性”,老师讲的都是一回事,可每个人的基础不同,薄弱环节不同,需要通过 “大量练习” 去弥补或者提高的也都各不相同,因此时时刻刻的针对性都不同,那么多人搞在一起有什么必要呢?—— 除了耽误事儿之外……

婴幼儿之所以看起来学得快,学得容易,就是因为 “私下练习” 的量足够大。他们的 “私下练习” 为什么 “足量” 呢?因为对他们来说,一切 “练习” 都是 “私下练习”,因为他们根本不在意外界,也不懂得在意外界,所以,即便是在很多人面前 “咿呀学语”,在很多人面前 “蹒跚学步”,可对他们来说,都是 “私下”,而不是 “公开”,更不是 “社交”。

更为关键的是,既然是 “练”,“量” 一定要大,“密度” 也要足够高,所谓的 “短时间内足量重复” 才是真正的关键。这种事情,只有自己私下做, “效率” 才最高,“效用”才最明显。

很多人不懂这个道理。于是,从两个层面分别耽误了自己。

首先是,很多人搞在一起的时候,难免会出现相互之间的比较,总有人比你做得更好,至少,总有人在某些方面比你做得更好…… 然后呢?这种比较,有意无意触发甚至不断强化的,就是 “固守型人格” —— “固守型人格” 的人,喜欢 “横向比较”,一旦看到别人做得更好,就直接失去了继续的兴趣。

可怕的是,“注意力” 是明显的 “排他性资源”,你关注这个,你就会忽视那个。一旦被别的事情吸引了去,就不能再专注于自己原来正在做的事情上。本来你自己练得好好的,假以时日,所向披靡。结果呢?被别人比下了去,心情沮丧,注意力流逝,恨不得用 “魂飞魄散” 形容都不过份,然后,反过来耽误了自己的进步,“固守型人格” 进一步被强化。

另外一个层面更可怕。失去了养成 “进取型人格” 的机会。“自学” 的另外一个核心,就是把自己培养成 “进取型人格”。“进取型人格” 的人,不会跟别人比较,他们只会做 “纵向比较”,即,拿 “现在的自己” 和 “过去的自己” 比较。

这是可以用金钱量化的两种人格。保守估计,“进取型人格” 的终生收入三五倍于 “固守型人格” 的终生收入。只因为 “固守型人格” 没办法有任何 “自学能力”,甚至没有任何 “自学动机”,乃至于他们不会生产、不会销售、不会投资,到最后甚至压根就没有任何实际追求。

不需要统计,只需要大致观察一下周遭,你就只能认同这个结论,至于到最后真的是 “三五倍” 还是 “几十倍” 甚至 “千百倍”,无从得知,但,“我们所有的财富,无论是物质上的还是精神上的,都是从自己的时间里挖出来的” —— 这个事实不会变;“时间花在自学上最划算” —— 这个事实也不会变。

“进取型人格” 是养成的,是一个又一个的 “真学习” 积累带来的效用。知道自己 “原来并不怎么样”,但通过 “一年内至少一千小时的注意力投入” 获得了不一样的结果,超越了八九成的人群 —— 只要有过一次这样的经验,那么未来在任何方面,任何时候,都只能是 “进取型人格”。因为,“进取型人格” 不会与他人盲目横向比较,看到别人做得比自己好的时候,自己心里懂得那是别人 “私下练了很多很久” 的结果,反正谁都不是一下子就可以怎样的…… “进取型人格” 会习惯性地针对自己进行 “纵向比较”,知道自己会通过更多的 “私下练习” 获得惊人的进步。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每天进步哪怕一点点,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