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述背诵
“启动任务” 中,“说己想说”,除了 “从说开始”、“不说不算” 之外,还有另外一个重点:
要说就要说清楚。
毕竟是有能力正常思考的人,有想法才需要 “表达” 或者 “沟通”,否则,基本上也没有什么开口的必要 —— 除了为了保持礼貌打个招呼之外。
“说清楚”,不仅仅是 “字词” 或者 “语音” 抑或 “音素” 层面的问题,甚至,除了 “语法正确” 之外,更重要的关键是 “逻辑性” 和 “完整性”。即,逻辑要足够清楚,信息要足够完整,这样才能达到 “信息传递”、“信息交换” 的作用,否则,“表达” 无意义,“交流” 也不可能。
学校里 “学外语” 一上来强调的就是 “发音准确”、“措辞地道”、“腔调十足”、“语法正确”…… 可问题在于,这些在 “表达” 和 “交流” 的过程中,不说 “不重要” 吧,反正都不如 “逻辑严谨” 和 “信息完整” 更重要。换言之,“最重要的” 都被他们忽略了,整天在乎的,只不过是 “鸡毛蒜皮” —— 不失败才真正奇怪呢。
举个 例子。在英语里,“缘分啊!” 怎么说?少有人知道 “Kismet!” 这个说法…… 别说把英语当作 “第二语言” 的人了,就算英语母语使用者,绝大多数更习惯于说的是 “It's fate!” —— 因为这才是普通人的日常表达法…… 文化程度高一点,才喜欢使用 “更多音节的单词”,可能说的是 “It's destiny!”…… 至于 “Kismet!” 是那些较为 “清高” 的人才刻意使用的他们觉得 “有品” 的词汇……
可问题在于,这重要吗?其实不重要,一点儿都不重要。无所谓这三个词里哪一个更 “地道”。无论是哪一种说法,都可以正确传递必要的含义。可关键在于,在表达这个意思之前之后,都有大量的信息需要传递,需要沟通,需要补充,否则,哪儿来的什么 “缘分” 啊?!“缘分” 不可能单独存在,正如天下几乎所有东西都不大可能单独存在一样……
只要是 “学外语”,就不应该也实际上压根不可能从 “发音准确”、“措辞地道”、“腔调十足”、或者 “语法正确” 开始!不管学什么语言,只要它是 “第二语言”,每个人在刚开始的时候就是跟婴幼儿一样的,没有其它可能性,都是 “发音含混”、“措辞混乱”、“腔调怪异”、“语法不符”…… 所有这些所谓的 “问题”,都是在其后不断练习的过程中逐步纠正的,并且,“纠正范围” 之大,“纠正细节” 之多,从来都是不可能 “一蹴而就” 的。
学校里的 “外语教学” 之所以全面溃败,原因众多,但,“一上来就过分强调发音准确” 仅仅这一条本身就已经可以保证 “注定失败” 了,再叠加上不计其数的 “非自然方法”,竟然最终能成功的人都可以算得上是 “空难幸存者”。
绝大多数正在 “学外语” 的人,是拥有一定知识储备的 “成年人 ” —— 在 “学外语” 方面,6 岁以上就是 “成年人” 了;因为人在正常情况下,6 岁左右的时候,所了解的 “语言现象” 已经多到难以想象的地步了,虽然肯定不足够完整 —— 总体来说,所有 “成年人” 都得暂时忽略 “发音不准” 的问题,甚至也应该干脆跳过 “措辞地道”、“腔调十足”、或者 “语法正确”,直接把 “逻辑严谨” 和 “信息完整” 当作最大的关键和重点。
父母自己练,当然应该如此。如果你作为父母竟然同时带着孩子练,你就会发现,这是一个极佳的 “重修语文” 的机会 —— “不强调逻辑严谨信息完整的语文课就是假的语文课” —— 没有人提醒就算了,现在你已经被提醒了,那么,你就会出一身冷汗,因为你会意识到的…… 在过往那么长时间里,你从来都没想过,所以也没怕过也没担心过;但现在你清楚了,在过往那么长时间里,你上的竟然一直都是 “假的语文课”!如果你未被提醒,缺乏认知,你的孩子终其一生,“上的还是假的语文课”,可怕不可怕?
我在《学习的真相》里解释过我对 “学习” 的看法:
学校里的一切课程,其实都是 “语文课” —— 要么是 “自然语言”,要么是 “人工语言”。
人们普遍使用相对肤浅的分类,将学校里的知识分为 “文科” 和 “理科”,甚至搞得好像 “文理对立” 一样。其实呢,都是相通的,反正都是 “语文课”。当然,从大脑的运行机制来看,一切的 “语文课”,不管是 “自然语言” 还是 “人工语言”,到最后其实都是 “脑体协调训练”,在我眼里一概都是 “体育课”。
基于这样的 “认知”,我们再进一步深入思考,就会发现,我们的所谓的 “语言 能力”,基本上 99% 都是 “复述能力”。无论你感受到了什么,还是你听到或者看到了什么,只要你想 “说清楚”,你做的其实是恨不得 100% 都是在 “复述”,越是早期越是如此。
日常闲聊中,“我今天看了本书……” 或者 “你看没看那个剧或者电影……” 这样的开头之后,剩下的全都是 “复述”,偶尔加上一些自己的 “看法”,其实往往也不是 “原创或者首创”,而是把自己以前想过讲过的话再 “复述” 一遍。至于 “我今天看了本书……” 或者 “你看没看那个剧或者电影……” 这类的话,一方面极为简单,另外一方面,你自己知道,这话你不知道早已说了多少遍……
语言掌握到一定程度,才开始有所 “创造”。你也知道,这是绝大多数人终生不做或者干脆不能的事情。说话讲究韵律,措辞讲究新颖,讲故事有章有法,说道理有根有据,能做到 “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等等等等…… 这些已经不再仅仅是 “语言能力” 本身的问题了,是 “语言能力” 和完全另外一个或者多个领域的 “碰撞” 和 “结合”。
“文字创作” 一般可以粗略地分为 “小说类” 和 “非小说类”。我写的我讲的,通常都是 “非小说类” 之中的 “说理性文字” —— 这也是绝大多数人的日常之中,无论是工作学习还是生活,使用的最多的文字形式。
“说理性文字” 的特点之一就是 99% 以上都是 “复述” 或者 “引用”。背后的原因也很简单,“正确的道理”,绝大多数通常无需 “原创”,甚至可能早已经是 “千古流传”,所以,绝大多数都是 “复述” 而已,而 “复述” 和 “引用” 的比例之大,说它 99% 总是毫不夸张 —— 这是别无他法的事情。
“引用” 的话,常常需要 “只字不差”,那就干脆是 “背诵”。“复述” 的话,需要做到的是 “细节准确”,剩下的 “根据情况重新组织”。也就是说,无论是 “复述” 还是 “引用”,底层的基础能力需求是 “记忆力”,不是记住几个单词 —— “引用” 需要整句甚至整段只字不差地记忆;“复述” 的话,得记住所有必要的关键细节,及其相关逻辑……
从这个角度望过去,很多人所谓的 “学外语” 以为核心只不过是 “背单词”,这个认知太小儿科了,甚至多少有点可笑,当然,“错误认知其后注定的失败” 也就自然在劫难逃。
而所谓的 “创作”,本质上来看,无非是在 “完整复述” 的基础上,把 “细节” 补充得更为 “丰富”,“描述” 得更为 “生动”…… 同样是 “理个头发”,不懂复述不懂创作的人,说不了几个字,也没几句话可说;换到 “作家” 手里就不一样了,可能是一整个段落,甚至是一整篇文章,弄不好竟然可以成为一部小说…… 但,到最后,最底层的根基,依然是 “完整复述”。(马伯庸的一条微博,《理发》)
“完整复述” 的底层能力是什么来着?—— “记忆力”。
在 “复述” 的时候,关键信息,其实无非是 “What/Why/How”,都要刻意记忆,尤其是数字、年代,人名、地名,身份、名头等等等等。其实只不过是自己要不要 “挣扎一下记住” 的问题而已,绝对不是你记不住,而是你误以为没必要记住。
无容置疑,“记忆力” 是一切 “语言能力” 的基础设施 —— 可惜的是,学校里的 “洗脑式教育”、“灌输式教育”、“填鸭式教育”,不管它的如何称呼,反正都是一样的效果,到最后,令学生们越来越 讨厌 “死记硬背”…… 可实际上,“死记硬背” 有另外一个称呼,叫做 “博闻强识” —— 没有任何负面或者贬义,只能 “令人向往”。
个体之间的 “记忆力” 相差悬殊。我当了一辈子老师,格外清楚这个差异的悬殊。一般来说,我们说话的速度,慢一点大约是每分钟 160 字左右,快一点可能会到 300 字,相声表演、体育解说的最高语素可达 360 字左右…… 当年我们在台上讲课,一讲就两个半小时,语速较快,按照一分钟 300 字计算,150 分钟,那就是相当于要把 4.5 万字存在脑子里……
而我们的 “启动任务” 里,100~150 字,只不过是 “慢速的 1 分钟讲演” 而已。不过,日积月累,一年下来,哪怕是 “一口气讲几个小时”,估计也不是什么大问题 —— 因为 “每天练成 1 分钟”,一年 365 天,真的攒足 365 分钟,那就是滔滔不绝的 6 个小时又 5 分钟…… 不是吗?
“记忆力” 这个东西,只要肯于刻意练习,就是可以扩展到令人惊讶的地步。
当年我在台上讲 TOEFL 阅读课,到后来熟练到可以 “从来不看教材” 的地步。我在台上,告诉学生,翻到第 172 页,看第二段,标着行号 12 的那个句子…… 看完之后,再翻到 55 页,看第一段,标着行号 4 的那个句子…… 告诉学生,这样看起来特殊的句子结构,在 TOEFL/GRE 考试里比比皆是。或者,我会在讲完一篇文章之后,让大家做题,做到第 12 题,看 C 选项,做个标记,折起页面,再翻到第 220 页,看 16 题的 D 选项…… 你们体会一下,这出题套路是不是一模一样?
学生往往要到第三节课的时候才有机会反应过来,这个人在台上讲英语阅读课,手里竟然从来没有拿过教材,手里拿着的只有话筒…… 因为他们一上来就被我调动着翻到这里,再翻到那里,讲得足够清楚,速度却非常快,所以根本来不及抬头…… 我也是故意的,为了让他们 “发现” 这个细节,从一开始就一样,我进教室后,书和包都放在讲台上,自己却一定要走来走去地讲 —— 反正课堂也大,拿着话筒走到学生中间也能逼着他们注意力集中……
我还是故意的,到了第三节课,给学生一点空间,让他们有余力可以观察…… 没多久,他们就会交头接耳,再然后,就是雷鸣般的掌声 —— 我再故意装傻,问他们为啥鼓掌,得到他们的反应之后,笑嘻嘻地接着装蛋,“你们可真没见过世面……”
我讲写作课也是这样的。当时 TOEFL 作文题库有 185 道题;GRE 作文题库,Issues 和 Arguments 加起来 350 多道题,我都是只字不差地记着的 —— 当然,为此挣扎了很久。官方文档上,只能按照顺序印刷,可我却从来不可能按照顺序讲,而是按照我自己做好的分类,讲完第一道题,顺着分类提起各个相关题目,哪些是一回事,哪些之间有怎样的差异。同样的例子,或者理由,可以分别用到哪些题目…… 同样,前后总计十节课,手里从来没有拿着任何资料,只有话筒。
“记住那么多东西多累啊?!” —— 说实话,并不累,只是你愿意不愿意的问题而已。凡事都一样,“无他,惟手熟尔” ——《卖油翁》我们都学过,当真的人不多而已。
传说,美国的开国元老们,都有 “读书过目不忘” 的本事 —— 还真不是传说,他们的记忆力就是那么好。议会辩论上,他们动不动就几小时的长篇大论,引经据典,大家都是脱稿的。现在的人很难做到了,为什么?不是智商变差了,而是 “辅助工具” 太好了,乃至于我们不知不觉之间因此 “降智” 了而已。
过去的人,会挣扎着记住自己看过的东西 ,他们不是 “过目不忘”,他们是 “故意通过多次重复而达到永远记住”。怕自己忘了,读到有用的东西,一定要用卡片摘录,然后再不断整理卡片…… 为什么?因为那个时候不管什么都没有 “电子版”,都没有 “全文搜索” 功能,不像现在,在冒出 “我记得我在哪儿读过来着” 这个念头之后,只需要搜索一下,马上就可以找到 —— 正是因为 “搜索太方便了” 所以我们才开始变得 “懒得记忆” 了,随之而来的,就是 “记忆力越来越差”…… 所谓 “科技降智” 的又一个例子而已。
“科技降智” 是非常常见的现象。全世界人民现在都写字不大好看了,为什么?键盘输入太方便了。我们中国人现在都提笔忘字了,为什么?99% 的时间里其实是在 “写拼音” 而不是 “写汉字”,中国人对汉字的自我要求从以前 “必须会写” 已经默默降低到了 “认得就可以”。英语世界里也一样,因为 “拼写自动纠错”(Spelling Auto Correction),很多人连 “environment” 都会写错,经常少写一个 “n”…… 导航软件让 “路痴” 们更加失去了分辨东南西北的能力;电子词典的超级方便,让我们真的很难有动力像以前的人那样,硬着头皮背几万个单词…… 这些都是所谓的 “科技降智”。所以,这一点还真的挺重要,我们在一方面享受科技的同时,也的确应该时时刻刻提防它的 “降智” 效果。
所以,在 “启动任务” 中,一上来就要求 “说己想说”,不是 “一个词”、“一句话”,而是 “一段话” —— “要说就说清楚” —— 这其中最核心的作用其实是 “强化记忆力”。“记忆力” 是只要自己肯练就一定不断提高的东西,在这方面,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天壤之别,却又看不 见,所以极易被绝大多数人忽视 —— 人们常常对能看见的重要事物都 “视而不见” 不见呢,更别提这种 “看不见摸不着” 却又至关重要的 “记忆力” 了。你不一样,因为有人认真提醒了你。
“说己想说” 的另外一个好处在于,因为那的确是你自己想说的话,在此之前那些内容你自己有意无意早就想过很多遍了,所以,相对来看,你更容易记得住。别人的话,课本里的内容,记起来可没那么容易,因为你要先吸收消化而后才能去记忆。然而,“增强记忆力”,就好像是给你的大脑这台 “计算机” 添加 “内存条” 一样,只要不断多记,“记忆容量” 就会变大,而 “更大的记忆容量”,用来干什么都可以…… 大脑不像是一个柜子,填满了就再也装不进去新东西,大脑的神奇之处在于,它会自动组织,自动优化,乃至于感觉上 “永远填不满”,“永远有空间”。
每天一段话,说熟,记住…… 有点像 “一分钟演讲” —— 只要你愿意,一年后,你就可以用英语在台上演讲了,反正 99.99% 的内容其实都是复述或者引用,反正都是你自己想要说的话…… 并且,请你相信我,你说的篇幅越大,你的表达越清晰,而且,这其中你哪怕有一些语法错误,有一些地方口音,都完全不影响你的表达,“流利” 从来都不是 “语音” 那一样东西可以决定的。更何况,再请你相信我,“一年内投入至少一千小时的注意力” 之后,你讲英语的时候,“地方口音” 早就被你消灭得差不多了。
更为有趣的是,你会反应过来的,你为 “学外语” 而进行的所有挣扎,最终有另外一个并非出自你本意的好结果 —— 你的母语水平会大大提高,会提高到令你和身边的人都异常惊讶的地步。
马伯庸:《理发》(https://weibo.com/u/1444865141)(1440 字)
我头发长得特别快,每次剃完不到一个月,就会浓密到令人无法忍受。 今天中午我去南城办事儿,办完一摸脑袋,扎手,得,又得剃了。
我对发型没要求,够短就行,所以也不怎么挑手艺,更没有专属理发师,随便哪儿都行。可巧在我去办事的那个小区里面,开着一家个小理发店。我寻思也别折腾了,就这儿吧。
这个小店不是寻常的发廊、美发沙龙或造型工作室风格,有点像早年的理发店,古朴而老旧。里面两把塑料聚会椅,两面暗红色木框镜子,镜前杂乱无章地摆着各种理发工具。旁边靠墙有个白瓷的洗头小池子,上头接着个热水器。池子边有个小筐,里头摆着几条毛巾。屋里的地上不太干净,明显扫过,但没扫干净。墙上没有张贴任何时尚明星海报,只有一本 2023 年的吉祥年画主题挂历,圆润的娃娃抱着锦鲤,还在 12 月那一页上强颜欢笑。
我进去的时候,里面就一个瘦老头,穿着一条脏兮兮的围裙,一副玳瑁老花镜。他见我进来,也不很热情,手里的香烟朝下,悬在烟灰缸上。我说师傅剃个头,老头 “哦” 了一声,这才把烟头捻灭,说先洗头吧。
他拖了把椅子到洗头池前,随手拿起一块搭在椅背上的毛巾。那毛巾挺白,但之前应该用过,皱皱巴巴,还沾着点碎碴。老头让我把脑子伸到池子里,吧嗒一下把毛巾摊在脖颈子后头,然后开了水。
我先感觉到一阵凉水砸在后脑勺,凉得身体一激灵。老头早有准备,按住我道:“等会啊。” 我闭着眼睛,感觉到凉水顺着发隙往下渗,一半被毛巾吸收,一半流进脖子。然后我才听到热水器“腾”的一声,呼呼呼运转起来。老头解释 说:“得先让水跑起来,马上就热。”
过了一会儿,水热了,但也不太热。老头拿起半瓶洗发膏磕了磕,两只手开始给我揉搓头发,动作粗暴,恶狠狠的像在拆迁。一边揉着,老头一边问我:“你剃多少钱的?”
“您这都有什么档次?”
“三十、五十、九十。”
我本来想选个中档,但刚才的待遇让我物理上有点凉,一咬牙,说来个 90 的吧。
我刚说出口,老头揉头发的动作陡然停住了,声音变得小心翼翼的惊喜:“90 啊?”,我说“对,90。” 老头说好,语气还有点端着,可揉头发的动作却一下子轻柔起来。
“90 啊,那你想要剃什么样?”
“越简单越好,板寸。”
我忽然感觉到,他的一只手抬了起来,似乎拧动什么东西。然后水温明显上来了,达到了发廊的平均水温。
好不容易洗完头,老头先关了水,明显迟疑了一下,才把我脖子上的毛巾拿开,搭在池子边,然后从筐里拿出一板新的,给我仔细擦了一圈,挪到镜子前。
我闭上眼睛,任凭他摆弄。老师傅手艺精熟,下剪如飞,每剪上一阵,还很贴心的拿小吹风机吹一吹碎屑。他一边理,一边跟我聊,说他原来在国营店工作,后来被挖到一个连锁大企业。那个连锁店规矩多,老板又喜欢搞个人崇拜,比国企还麻烦,后来他受不了也辞了,在小区里赁了个小店,单干。
我恭维说小区的生意做得好,也够发财了。老板不屑道:“发什么财啊。房价一万的时候我挣一千,房价五万的时候我挣三千,房价十万的时候我挣八千。别说什么错过时代,哪个时代我也没赶上。就这命。”
就这么聊着,十来分钟师傅剃完了。我一看镜子,还挺不错。老板拍拍肩膀,把我再次挪到洗头池子前。
我浑身紧绷,准备再次承受 冰冷冲击,可这次光听见热水器腾地打起火,水却半天没下来。我侧脸一看,原来老头用右手挡着龙头,直到水温上来,才把手掌撤开,让热水温柔地抚摸头皮。
洗完之后,老头又拿出一块干净毛巾,仔细给我前后擦干,再用电吹风呼呼吹了一通,就算完事儿了。我掏出手机,结了 90,老师傅热情地送我出门。
恰好有人进来,应该是小区熟人,冲老师傅一点头:“理个 20 的。”
老师傅 “哦” 了一声,帮我推开门,转身回去。我临走前顺窗户往里多看一眼,那人正被按在水池子前,脖子上那块毛巾,正是我刚才用过的那条……
真的,我从来没花过这么值的 90 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