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内容

真假之别

“学习” 的 “真” 与 “假” 区别到底在哪里呢?区别很大,区别也很多,然而,最根本的区别却也简单:

不肯花时间。

人们在 “学习” 上花钱通常并不吝啬,尤其是在 “为孩子的学习花钱” 上。不仅不吝啬,弄不好绝大多数人都很 “铺张” 也很 “夸张”。有则新闻说,有对父母培养三个孩子,说花了恨不得一个多亿…… 结果三个孩子都一样,从名牌大学毕业之后,依然是 “啃老一族”。从绝对金额上来讲,这肯定是极少数家庭才花得起的钱,但,从比例上来讲,父母把绝大多数钱都花在孩子身上,尤其是 “学习” 上,这种现象在全世界都很普遍…… 所谓的 “绝大多数钱”,从比例上来看,超过父母总体收入的 60% 并不罕见,高达 80% 也不稀奇。

可问题在于,“学习” 这个东西,要是花钱就能搞定,天下就没有 “学渣” 了,只有 “学贫”。要是学习只要花钱就能搞定,那么,人群之间的学习成绩差异,或者能力差异,就应该与 “贫富差距” 完美联动,富有就能学习好,贫穷学习就不好,越富学习越好,越穷学习越差…… 显然,这世界并非如此。也幸亏不是如此。

学习不可能没有金钱成本,书本、文具、教师、教练、场地、设备,跟现实中其他的商品一样,都可以明码标价…… 然而,真正的 “成本”,除了 “金钱成本” 之外,更 “贵” 的,其实是 “时间成本”。因为 “钱” 毕竟花完了还可以去赚,可 “时间” 呢?它一去不回,几乎想不到什么方法去 “存储”,也根本不可能 “再生”。

一本书,可能五六十元人民币买回来,但,读完它,根据它的厚度和难度,可能需要一天、一周,甚至一个月或者半年的时间,这还不算践行所需要的时间…… 当然,“一门课” 往往比 “一本书” 更贵,可能几百块甚至几千块,可问题在于,无论如何,时间都比钱更 “贵”。

时间这个东西,“无价” ,有的人的时间是因为没有价值而没有办法标价,乃至于 “无价”;而与此同时,另外一些人的时间不是一个 “空洞的概念”,而是 “生产资料”,甚至是 “万物的存储”,那可是一根 “长度不断延展且直径不断扩大的管道”,价值无限,前途无量,所以没有办法标价,乃至于 “无价”。(参见《财富的真相》)

买来一本新书或者去上一门新课的时候,人们都一样,精神抖擞,暗中想着 “重新做人”…… 可那 “决心” 持续不了几秒 —— 说实话,那早就养成了习惯,下一秒就开始自顾自地安心做回原来的自己了。

自从图书电子化之后,很多之前鲜为人知或者不为人知的数据浮现了出来 —— 所谓 “数据”,就是事实的总结 —— 大多数人在 “花钱” 买了书之后,压根就做不到 “花时间” 看完,哪怕是浮皮潦草囫囵吞枣。据说,Kindle 的后台数据里可以看到清楚的 “打开率”,大抵上也是在 $\frac{1}{4}$ ~ $\frac{1}{3}$ 之间,也就是说,差不多有 $\frac{2}{3}$ ~ $\frac{3}{4}$ 的电子书籍被购买下载之后,从来就没有被打开过。钱倒是花了,时间彻底缺席。这种 “买回来却没看的书” 在日语里还有个专门的词汇,叫做 “積ん読”……

2016 年,我在得到平台撰写了一整年的专栏,《通往财富自由之路》,是当年最畅销的专栏。到 2023 年年底,199 元人民币的单价,7 年累计销量超过 30 万…… 可,到最后,有多少人读完了呢?全年最后一讲,第 52 讲,显示 “170,052 人学过”,分母是 “30,177 人加入学习”,算下来大约是 56.65% 的完成率,一半多一点点 —— 其实,这在得到平台上都是 “历史最高完成率” 了。

说来好笑,只要你买来一本书,能够认真读完,或者,上一门课,认真听完,你就已经直接打败了至少 50% 以上的人群;如果书籍或者课程的难度高一点,仅仅 “读完” 或者 “听完” 本身就能打败至少 80% 的人群;如果竟然在 “读完” 或 “听完” 的基础上,还肯继续花时间完成 “学习” 总计至少四个环节 —— “”、“”、“”、“” —— 中的后三个环节,你就能打败 90% 以上的人群,甚至 99.9%、99.99%……(关于 “学习的四个环节”,参见《自学是门手艺》)

如此看来,认真写书、认真讲课的人,总是收获最大,从 “时间成本投入” 上来看,他们自然而然地打败了 99.99% 的人 —— 甚至都不是 “出自故意” —— 因为他们无论在 “学习” 的四个环节中的哪个环节上,完成度都是 100%,不可能有任何例外。

“时间” 这个东西,不管你 “花” 或是 “不花”,它都自顾自地流逝。“花时间” 做 “有用的事”,比如 “学”、“练”、“用”、“造”,真正的难点在于 “注意力集中”,并且还要在 “足够长的时间里持续注意力集中”。

所以,其实有比 “花钱不花时间” 更为精准的说法:

“不肯花注意力”,或者 “不能花注意力”。

没有被注意力填充的时间,实际上是空洞的时间,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 “好像花时间” 了却从无进展的原因,因为他们投入的时间 “并未用注意力填满”,所以才毫无用处。毫不夸张地讲,“掌控自己的注意力”,就是 “掌控自己的命运”…… 对绝大多数人来说,很难有什么 “命不好” 这一说,都是自己无能而已。

绝大多数人甚至 “压根就没有能力用注意力填充时间”。大多数人实在是太不爱惜自己的注意力了 —— 别说 “爱惜” 了,他们甚至 “毫不在意” —— 乃至于自己的多巴胺系统早就被各式各样的力量 “劫持”,反复劫持,叠加劫持,他们甚至无法在任何事情上注意力集中哪怕短短 2 分钟以上…… 这一点 “时长”(或称 “注意广度”)干什么都不够用。(参见《专注的真相》)

很多人不是 “不肯花注意力”,而是 “不能花注意力”,也就是说,他们甚至 “没有能力用注意力填充足够长的时间”。

“启动任务” 中的最大关键在于 “每天至少三个小时” —— “三小时”,“至少三小时”,还得是 “每天” —— 并且,请注意,我们指的是 “每天至少持续注意力集中的三小时”……

之所以在 “启动任务” 中不讨论方法和技巧,就是因为如果没有 “足够长时间的注意力集中”,一切都是空谈。仔细回想一下吧,过去在 “学” 任何东西的时候,你有没有为它做到 “投入每天至少持续注意力集中的三小时”?如果做到了,怎么可能学不会学不好呢?如果从来都没有过,那可不就是 “学了个假习” 吗?很多人终其一生从来都没 “真学” 过任何东西,这怪得了谁呢?

人们普遍会以为自己没学好什么东西,是因为 “缺乏天份”,或者 “没找到正确的方法”…… 都是扯淡。首先,学啥都不用靠天份的。至于 “正确的方法” 么,无论干什么学什么,人类史上就没有过 “绝对最好的方法”,因为 “方法” 这个东西一直都在不断改进;也就是说,历史上人们一直在使用的,从来都是相对于当下或者未来 “相对落后” 或者 “不尽完善” 的 “方法”,可 “相对落后或者不尽完善的方法” 从来也没有阻止少数人学会学好,为什么?因为 “投入足够的注意力” 从来都是只有极少数人才能做到的事情。

如果你只是个学生,回头审视一下你经历过的所有所谓 “学习” 罢 —— 从这个视角望过去,你只能憎恨那个 “假学习” 的自己,一直以来,你浪费的不仅是生命,还是更为宝贵的青春,且最终颗粒无收。如果你是父母,亡羊补牢的方法是从现在开始 “真学习”,运气好的话,还可以和自己的孩子一起 “真学习” —— 绝对不要再 “假学习” 了罢。

天下一切学习的真假,都可以用这个简单的数值衡量,真假之间,只有一条细细红线:

每天持续投入的注意力有没有超过三个小时?

市面上有个流行的说法,叫做 “一万小时定律”,是 2008 年出版的《异数》(Outliers)的作者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Malcolm Gladwell)提出的一个概念。说是,“所有的超群之人,所谓的 ‘异数’,都是通过一万小时以上的刻意训练养成的”。

到底是否 “一万小时” 之后就真的百分之百确定能够 “超群” 成为 “异数”,到最后还是 “因人而异”;但,依我的经验和观察,“一百小时” 足以 “起步” —— 其中一部分是 “学” 大部分是 “练”;而 “一千小时” 足以 “打下扎实基础” —— 必须用来 “练”,并且只能是 “自己练”;至于剩下的么,都是在 “用” 和 “造” 的过程中完成的 —— 当然,还是 “自己用”、“自己造”,不是吗?

这里面有个重要的细节。这世上大多数有用的技能,实际上并不需要 “超群” 才够用。无论是什么技能,超越六成以上的人群,就已经 “相当够用”,超越 “八成” 以上的人群就已经 “极其好用”…… 并且,真正厉害的,可能是 “多维竞争力”;仅仅某项技能超群,在面对 “多维竞争力” 的时候,常常有点无能为力呢。(参见《通往财富自由之路》)所以,没必要被 “一万小时” 吓到,但,“一千小时” 必须做到。

每天至少三小时”,“一年内一千小时的注意力投入”,这就是 “真学习” —— 无论是什么,只要能做到这一点,就都能学会都能做好。否则,就是 “瞎混” —— 就这么简单,就这么清楚,就这么确定。

为什么 “每天至少三小时” 呢?

首先,这里面是 “简单的算术” —— “每天至少三小时” 的话,只要一年下来,“一千小时” 就投入完毕。这是任何人都可以接受的 “学会一样东西” —— 或者准确地讲,“为某项技能打下扎实的基础” —— 的 “时间成本”。

那有人会问,我 “一天一小时干三年” 行不行?不行!必须 “每天至少三小时”。虽然投入时间看起来差不多,但效果会被稀释,效果上来看,“一天一小时干三年” 可能只会达到 “一天三小时干一年” 的 $\frac{1}{10}$…… 你自己不就很可能是 “活生生” 的 “平均一天十分钟干了廿年到最后啥都不会” 的实例吗?

更为重要的是,从脑科学的角度来看,这是 “脑体协调” 训练的必要强度。一切的学习,本质上来看,都是 “脑体协调训练”,甚至连 “思考” 这类的 “活动”,都是 “脑脑协调” —— 那不还是 “脑体协调” 吗?因为 “大脑” 同样也是一个 “身体器官”。脑神经之间创造新的链接,并将其强化,就是至少需要这样的强度,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会把所谓的 “努力” 清楚地定义为 “短时间内足量重复” 的根据。

还有另外一个考虑,1000 小时,是用来打下坚实的基础的 —— 主要通过 “练” —— 这一部分如果不能尽快完成,那么后面的 “用” 和 “造”,就实在是太 “遥遥无期” 了,策略上来讲不划算。

不仅要自己学会,也要教会自家孩子。人们一生都在 “学习”…… 可是,那 “学习” 到底是真是假呢?到最后,绝大多数人在绝大多数时间里经历的其实都是 “假学习”,其结果是连锁反应,学了个假习,上了个假学,读了个假书,工了个假作,锻了个假练,时不时度个假假,甚至结了个假婚,生养了一个或者几个假孩子,终究虚度了整个假的人生。何苦?

另外,很多人会觉得 “三小时” 很难做到。有一个通用的诀窍就是,“为了学习,早睡早起” —— 你可以 6 点起床,也可以 5 点起床,甚至可以 4:30 起床。早上的时间之所以好,是因为 “没有人打搅”,甚至 “没有人知道” —— 在这样的时间里,“专注” 相对更容易更自然。早上两小时,白天或晚上再添一小时,很容易做到。

很多人会被 “每天三小时” 吓到,觉得自己 “压根做不到” —— 那就直接放弃罢。这一条做不到,后面说什么都没用…… 但是,“放弃” 是有 “后果” 的,只要你愿意或者敢于承担那个 “后果”,你就放弃呗 —— 当然,那后果的承担,其实并不是你愿意不愿意所能决定的,你只能承担、必须承担、无论如何都得承担。